为了先给博客填充点内容(原始资本)
方便展示,我翻开了落灰8个月的日记(真有人写日记啊?)
。
才翻开第一页,封面就连带着扉页一起从整本书上分开了,是从书脊上完整地掉下来的。书脊是胶装的,边缘好像不太牢固,再者是年纪大了。但好在包过书皮,还能完整地翻看和摆放,小心点就能使用,以后再修补吧。
第一页的左上角,写着我给日记取的名字,是一个有着浓郁的幻想气息的女孩子的名字,大概是那时候我反复推敲后认为最可爱的名字......
我带着羞耻又可笑的心情快速地翻阅了一遍,有点失望,但其实不出所料地完全找不到能当做文章发表的东西。我以为能找到读后感之类的文章,但所有的内容都写得过于随便和感性,像是......没打算让任何人看。所谓日记就是这样的嘛。写的时候我大概是这样想的:“你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啦,反正也没人会看见嘛。自己是不会嘲笑自己的,就算被自己嘲笑了也没关系!”
翻到后半部分,我看到一处摘录:
- 云中有飞鸟,同样,人类的苦难之上有天使,可是对他有什么用呢?只是飞舞,鸣叫并盘旋,而他却声嘶力竭。
- 他哀求大海,波涛,海藻,礁石:天聋地哑。
这些句子来自雨果的《悲惨世界》。那本书的每一页都填满了这些甄妙的句子,让当时的我对雨果推崇备至。现在也是。雨果精妙的场景编排和情节构思,语言上震撼的审美体验,让我认定雨果就是文学的嫡子。法国的“莎士比亚”就是“真正的莎士比亚”。
当然,这么好的句子也有译者的功劳。对于翻译的作品,译者应该荣辱与共。
之前我读《洛丽塔》时,特意去旧书网淘了那个很著名的译本:
- 洛丽塔,我生命之光,我欲念之火。我的罪恶,我的灵魂。 洛一丽一塔:舌尖向上,分三步,从上颚往下轻轻落在牙齿上。洛。丽。塔。
“这是什么?我必须读这版才行!”我赶忙下单,结果到手后实际读下来,别说是否优秀,我连正常的阅读理解都费劲......更过分的是原著还使用了大量的多义单词和字母暗示之类的东西。为之我还尝试过中英一起读,但是好累放弃了。
先不论译者的水平如何,从根本上说,汉语和其他语言的思维方式就不太一样,有些学者认为汉语的联想能力更弱。翻译时,想找到合适的词去达意有时很困难。为此我们读者也时常会陷入茫然和错误。
现在我正在读《西西弗斯神话》,这种哲学散文译后读起来更是如芒在背,如坐针毡,如临深渊,如堕烟海。
比如加缪书中很重要的词:“荒谬”。单查词典或百科“荒谬”的意思的话大概会得到“荒唐,错得离谱,非常不合情理”这种解释。从英语词源的方向查的话,会得到“不合曲调或无意义”这种描述,在存在主义的语境下查找的话,大辞海给出的解释是:“指人和世界关系中的非理性的特性”。感觉选这个词还是有点美中不足,与我们平时用这个词表达的意思不太一样。不过既然知道了正确的意思,我们就能用思维慢慢去转变,缩短其中的差距。有时不拧究一处词句,放松些看整体和大范围的语境也更容易理解呢。
好的翻译是再创作,最近给我印象比较深的翻译是一首日文歌的歌词(这下图穷匕见了)
:
译者用仿《诗经》的语言译写了这首“和”系风格的曲子,恰好歌曲的主题也完美切合了《诗经》的《风》。半创新的内容在某些地方意思可能有些失准,但思路和结果都很棒,效果远超普通的歌词翻译。使这首可爱的歌曲从仙品上升为神品!